不论大学扩招学生是通过政府还是私人来进行,大学教育的意义已经很不一样了。大学就犹如高等教育训练所,政府除了害怕出钱外,更担心学生的出路问题,素质问题,根本没有考虑教育的基本意义是要培养一个人如何做人。
日前,教育部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探讨2015年后的新加坡大学教育的去向。 因此,新加坡的大学教育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招收更多本地学生,最近成了一个课题。不过,不久前,维基解密透露新加坡政府其实并不打算扩招,来扩大新加坡的大学生人数和提高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因此,将来是否有更多本地学生能够入读本地大学,现在还言之过早。
家长和政府的无奈,不得已
家长当然有其无奈和不得已。不是每个家庭的孩子,起跑点都是一样的。资质也不一样。要想每个孩子都进大学,的确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有些孩子,根本无心向学,想着如何找工作。即使,可以进大学,也未必进得了本身喜欢的院系。家庭好的,富裕的,还可以送孩子到国外去留学。没有这个条件的家庭,就只有选择不得已留在国内,无奈的看着别人远去留学。
政府当然也有无奈和不得已。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越多,政府投入大学教育的开支也就会更多。同时,大学生人数增加了,国家,社会是否能够提供相对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问题。不是说,要增加大学学额,就增加这么简单。还有,毕业生的素质问题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私校大学教育在新加坡其实已经很普通了。不知道,委员会要探讨的是那一方面的私人大学教育,是否津贴新加坡公民入读私人大学,减轻家长的负担。或者,承认私人大学的资格。因为,这不只是财政的问题,也跟毕业生的素质,能否配合国情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有关了,也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途。
政府的无奈和不得已的原因,看起来都没有错。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大学生失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确是问题,但是,以此来否定国人接受大学教育是否合理,尤其是从普及教育,提升国人的教育水平,和让下层弱势群体有机会提升来看,这些因素都必须认真考虑,作为大学扩招的原因。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在起跑点上已经落后于人,现在,连大学作为一个终点站,也没有机会,是否公平,这会不会进一步加深我国的贫富差距,让强势群体,更加占了上风。对于在起跑上已经落后的家庭,难道就此再落后下去吗?
为钱途而教育
而且,这个立论,往往以大学生的钱途,而非国人素质的提升为前提。财政,就业,素质,不就是跟钱有关吗?再加上政府一直强调的优生学,家庭背景影响学生素质,‘三分学习,七分天生’的指引下,指导下,我国未来的大学教育的扩招,要想有所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否已经把教育当成是制造饭碗的机器。毕业生的前途,也就是他们的钱途。
不然,为何要设立新加坡管理大学?一间专门教导管理,经济,资讯等的商学院那样的大学。好多年后,才考虑成立新加坡设计科技大学。政府当然是认为,赚钱的东西要先来,不挣钱的医学院,设计科技大学慢一些来。
事实上,在我国,在公立和私校学习管理经济方面的大学生,已占全部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政府的担心的确有其原因,这么多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已经是一个问题了。甚至连理工学院,管理科目已经是一个大学科,大院系,每所理工学院都有,而且,收生条件也很严格。
就业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中年失业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士,想找回一份同样的薪金的工作,同样性质的工作,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当然,雇主喜欢聘请年轻和外来人才更加重,并造成这个现象。
如果是教育和提升机会,扩招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教你如何赚钱,如何找钱,如何霸着高位,这当然有问题了。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了,竞争就多了,钱道就少了,钱途就小了,机会也就少了。
我国的强势群体,高官们,成功人士,有好多都是因为有大学教育,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他们的出身,有些就好像中国古代的贫苦知识份子,通过科举,才能够得到荣华富贵。为何,一旦上了高位,就忘了本来的出身,不让其他人也有这个机会。
因此,不论是教育国人,提供机会让国人晋升,大学扩招是没有问题的,也应该进行的。这只是一个管道,让一般家庭的孩子也有机会进大学,提升自己。
但是,无论如何,每个大学生都要认清一个现实,未来的大学教育,未必是一个敲门砖,未必是一条钱途。读多一点书是要充实自己,教育自己如何做人,要靠大学文凭赚大钱,还是要先学会做人,懂得人心,才能有前途。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