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独立国家。根据总理公署、外交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在国会的发言,新加坡华人一个自认华族,或者华裔,而不是华侨。
从政治上来看,的确如此。新加坡公民只能有一本新加坡护照,不能同时拥有其他国家的公民权。因此,我们不能同时拥有新加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的护照。每当领取新护照的时候,我们都要再一次的签署,我们只有一本新加坡护照。
【总理公署、外交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昨天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外交部开支预算时指出,华族新加坡人虽与中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相近,以至被误认为是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但实际上,华族新加坡人是华裔,而非华侨,是“拥有独立国籍、效忠及身份的华族”。】
杨莉明说,新加坡华人不是“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那么,根据这个解释,旅居这里的中国公民,可以说是’华侨‘了???还是居住在欧美、澳纽、东南亚的华人叫华侨,新加坡除外???
这很可能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新加坡政府的立场是,我们是华裔、华族,不是华侨。
从经济的角度看,华裔、华族、华侨有什么分别吗?以’商人重利轻别离‘出发,哪一个身份比较有利,哪一个身份做生意比较方便,我们很可能会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淡马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政联公司,因为官方色彩,就比较介意,特意要以新加坡华族身份出现。和这样的公司做生意,就和老外公司做生意一样,没有了’华侨‘的关系。
所以,从经济上考虑,如果中国商人和中国省市希望你的身份是华族(华裔),那就华族吧!如果更希望看到华侨,那华侨也无所谓。
不论政治还是经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离不开文化的。
【杨莉明指出,新加坡华社与中国人在文化上,认同差异并存,这“丰富了我们的特殊性,也巩固了我们的立足点”。“我们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语言时,可以见贤思齐。然而,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宿命应该保持尊严,感到骄傲。”】
【“我国华社与其他族群联手、经过50年成功打造现代新加坡的经历,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与中国朋友进行交流,并体现我国的特殊性、独立性。”】#1
《文化宿命、特殊性、独立性》
杨莉明提出新加坡华人的文化宿命、特殊性和独立性?这是不是洋芋和’华‘芋的问题?50年前,英文教育和华文教育者,一个吃番薯,一个不吃番薯,这是一个’人为‘的宿命吗?
演变到今天,华校已经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吃番薯的问题。我们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是不是我们已经变成了洋芋了。我们的’立足点、充满自信‘,是不是我们吃了太多洋芋?但是,我们也不可否定,新加坡还是有华芋新移民,或者华洋芋(因为我们自认双语教育成功)。
当我们面对中华文化时,我们是以洋芋还是华芋,还是华洋芋的身份和精神来处变不惊呢?新加坡政府说:华族;经济商人说:华侨可以变通;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文化上的应变,就很可能出现洋芋,华芋,华洋芋的现象。这是新加坡充满自信,独立特殊的反照。
这样的反照,应该是正常的。就像李氏兄妹为纪念李光耀而争论一样。他们的思维立场是:华族、华裔,华侨、‘洋’芋, ’华洋‘芋、还是‘华’芋?他们在40,50年前受过华文教育,难道这是儒道互补(‘dishonarable son’, cringed)对上法墨兼备(ground-up, meritocracy)吗?他们的背景,当然和一般新加坡人不一样,双语兼备,难道这是不同’华洋‘芋的反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