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对话喊到现在还一直高喊全国要有共识,尤其是全国对话的结果就是要寻求新加坡人的共识。不然,行动党就会说,我国的政治将会出现分裂,新加坡就变成一个不团结的国家。
全国对话一定要取得共识吗?文明对话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取得全国共识吗?如果是共识,那就一定有取舍。是不是说强势的人就领头共识,而落势的就落得一无所有。这不又走回老路,一条行动党独大的旧政治框框吗?看来,行动党对于过去,仍然依依不舍,行动党的共识,就是国家的共识,新加坡人的共识。
对话是要加深双方的了解,尊敬并且互相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填补自己的缺点。这就是多元性的好处。然而全国对话的结果,如果只是强求共识,而忽略多元性和不同的意见,甚至否定他人的意见,那么,这个共识,是否具建设性,破坏性,还是分裂性,那就很难说了。
行动党似乎忘记了多元性。文明的对话并不是要把自己的 意见,信仰和理念强加给对方。即使这些意见,信仰和理念都是好的,善的。但是,对方未必会欣赏,未必会接受。因此,对话的结果应该是吸取对方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治国方针,然后,交给人民去决定,而这个决定也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而不可能是全国人民百分百的共识。
(乐观的看,行动党的全国对话,也不过是改进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自己的小圈圈,自我讨论,研究,更新和改良行动党的政治策略,然后,在下一次大选时,拿出来让选民决定。因此,所谓的共识,在全国人民还没有决定前,仍然不是全国大多数人的共识。很可惜,行动党原本应该通过全国对话这个平台,吸收更多对手的意见,不同的观点,将它们纳入自己的政治策略中,然后在大选中让选民选择这个纳入反对意见的新政纲。可惜的是,行动党没有这个雅量,也或许根本看不起反对的意见。因此,它只能企图通过全国对话,硬要说这是全国共识。所以,充其量这只能说是行动党小圈圈的改良版政治策略,绝对不能说是全国共识。)
‘己所不欲,忽施于人’我们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他人身上。同样的,我们喜欢的,也不可以强加于他人身上。例如,有些人不喜欢吃有些食物,我们却很喜欢吃这类食物,但是,我们要尊重个人的喜好,不要强迫他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了解了这点,下一回提供食物时,就会通过多些选择,而不是只提供自己喜欢的食物。这点一般新加坡人都有这个敏感度,我们会了解马来族的要求,尽量避免他们敏感的食物。
为何行动党过去能够了解国人的不同需求,现在反而落后了呢?过去懂得‘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也明白 ‘己所欲,也不强施于人’。还是过去的行动党是伪装的,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它不得不强作忍让,忽施于人。现在的行动党反而比较真实,认为凡是好就应该强施于人。
对话没有共识,就出现分裂?
这么一来,会不会正如行动党所说的那样,对话没有共识,各人做各人喜好的事,政治上将分裂,国家也将分裂。最后,大家都没有好处了,国家不进步,国人不团结了呢?
这里要考虑的是:对话并不等于决定,尤其是文明的对话。我们在对话中要了解对话方的立场,看法,理念等等。如果对话一定要有一个结果,甚至共识,那么,很多国与国,人与人,种族和种族间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因此,对话不是法庭,不是选举,所以,不需要取得共识的结果。
刚刚看完中国的一个电视节目(见下),杜维明的《儒家传统和文明对话》。这个节目跟全国对话当然没有关系,但是,里面有些观察和观点,却可以让全国对话进入深一层的思考。杜维明曾经在80年代协助新加坡搞过儒学教育,他提出的几点意见可以作为全国对话的参考:
- 对话的几个默契 (7分30秒)容忍,尊重,学习和不同意见。
- 对话不是辩论和协商,也不定要取得最后的共识。(8分20秒)
- 什么是包容?(12分35秒)
- 参与对话的人,不能强求别人认同自己的意见,并要他人接受他的意见。
- 包容性不行,纯粹的排他性也不行,而应该是多元性。(15分25秒)
- 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师可以是任何人,甚至低层次的人。没有不如我的朋友 ,总有地方朋友强过你。(17分56秒)
行动党一向自认天下第一,人才济济。但是,正如杜维明说的,即使比你差,比你笨的人,也有些地方强过你。而对行动党来说,刚好是这些人的意见,被低看了,行动党没有听进去,吸纳进去。这样一来,制定出来的政策,治国方针,当然就不全面了。更何况行动党的人才还出现每况愈下的情形呢!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