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葬是一种国际外交。号称世界各国政要出席的李光耀国葬典礼,在国大文化中心举行时,有没有让人留下新加坡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艺气氛?】
李光耀风光大葬后,遗留下来的国际观点和大力提倡的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立场,是否能够继续下去?我们听到当下的行动党领袖,处处打着李光耀的旗帜,以继承人自居,要发扬李光耀精神,继续带领新加坡,这是政治骗局还是政治笑话?其实,行动党人也承认,李光耀只有一个,无法复制。如果以国大文化中心的葬礼为指标,我们看不到国际视野和东方文艺元素。而这些,对李光耀来说,又是所谓的治国之本。
李光耀的国葬在国内外嘉宾的隆重庄严的见证下,顺利完成了历史的一幕。作为新加坡最具国际视野的政治人物,最提倡东方文化,又以儒家治国自居的李光耀,他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葬礼呢?在新加坡国旗的掩盖下,李光耀地下反思,这个国葬,是否满意?
BBC形容这个葬礼具有新加坡特色 - A very Singaporean send-off。(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32082134).它从排队,胡姬花,苏格兰离别曲,李不开你面包,社交媒体的标记,李光耀爱情故事等等来说明这些特色。
那么,在国大国葬典礼上,是否也具有特色?具有李光耀的国际视野和东方传统?
从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个有头无尾的现场直播。在国歌过后,现场直播几乎直接结束,连盖着国旗的棺木如何庄严的抬出,都不知道。2200个出席葬礼的人,当然,看到这庄严的 一幕。但是,对千万个在电视旁的观众来说,有点莫名其妙,令人有一种有始无终的感觉。或许,电视台认为李光耀往生后,需要制造这种神秘感 - 无终,一种离不开你,不愿离开的气氛。
总理李显龙在葬礼上的讲话,是否继续李光耀的国际视野,国际观点?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讲过去,李光耀过去的光荣史,李光耀如何打通新加坡的困境。他本身如何持续这股国际视野?还是有不同的观点?还是打着李光耀精神,就可以走遍天下?他告诉国内外的出席者,新加坡的过去,而不是将来。他的考量是持续一个星期的李光耀效应,在国内政治上捞资本。或许,李显龙根本没有什么国际视野,他就延续李光耀红箱子的秘方,继续以老观点来治国, 继续李光耀的冷战思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在葬礼上提到接班人的问题。行动党的接班人问题,其实就是李光耀的接班人问题。这个接班人问题,和国际上,尤其是民主国家很不一样。听在印度总理莫迪,澳洲总理阿博特,印尼总统佐科等的耳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样的接班人制度,对这些领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恐怕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了。李光耀的接班人制度,可以说是新加坡的(假)民主特色。
出席国葬礼的各国政要,有没有看到新加坡在后李光耀时代的国际视野?他们来新加坡就是想要沟通,交流,联系和搞好各自的外交关系。当然,也要看看李光耀走后,新加坡的外交路线,李显龙在葬礼上,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听到延续,继续发挥李光耀的精神。冷战已经过了,世界面对新挑战,而李显龙似乎只能继续利用高压和严管,内安法对付民意。
新加坡自认多元种族,多元文化,更是亚洲的文化精华的所在,在李光耀眼中,更是儒家思想的实验地,成功的试点。但是,看来看去,好像是西方的翻版,从管弦乐队到棺木入场,有没有看到东方的元素。似乎,新加坡政府更加要表现的是假洋鬼子的那一套。这和躺在棺木里的李光耀大力提倡东方多元文化,大力提倡双语的精神,是否自相矛盾?
华族的二胡,以及马来和印度的乐器,也一样能够达到庄严,哀悼的气氛。这点对于自认双语双文化取得成绩的行动党来说,应该会有一些能人雅士,可以提供意见。而出席国葬的政要,也有机会一睹新加坡独特的文化风采,人文气息。可惜,我们只能硬邦邦,让出席者聆听四种语文的演说,无法利用国际场合,呈现出新加坡的文化特色,难怪,日本的安倍晋三听到睡着了。
看过戴安娜葬礼的人,应该印象深刻。虽然,英国人在西方世界,没有很独特的文化和文化创意,但是,我们还是要佩服那场葬礼,的确为英国加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然,戴安娜怎么可以和我们的‘一代巨人’李光耀相比,李光耀红遍东西方,又是中国通,又是西方通,又是经济奇才,又是‘独裁者’,还有连天都给足面子,下了一场雨。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外,就如BBC举出的新加坡特色那样,能够历久尤新吗?热潮过后,在没有持续播放相关葬礼后,在国际上还会有几个人记得?或许,他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在东方国家搞的一个西方国葬典礼,一个机械活动多于文化的葬礼,一个硬实力盖过软实力的国葬。或许,这是李光耀所要的,他的‘没有免费午餐’的逻辑。控制媒体,控制文艺,控制创意,当然,无法想象出戴安娜样式的葬礼。
即使在科技方面,灵车的拍摄过程,似乎也没有动用到最新的科技,例如:高空摄像的Drone 和摄像车队, 整个过程,缺少一种美感,一种文艺气氛。想一想,高空摄像把香港雨伞运动的场面活现出来,还有摄像车如何制造电影的情节。我们把媒体局限起来,把电视广播局限起来,甚至把社交媒体也局限起来,又怎么能拍出美感。
国葬让人民看到新加坡局限的国际视野,局限的多元文化,局限的葬礼美感。继续的留念过去的SG50,继续李光耀的思念,就更加表现出行动党的局限性。行动党把自己和过去困在一起,局限自己,也局限人民。这点新加坡人要分清楚。活着的人是为今天和明天而活,我们必须摆脱行动党的局限。
新加坡的未来不是梦,更加不能局限在行动党的梦中。在葬礼中,我们看到行动党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局限。反思葬礼的不足和局限,我们要以一种超越行动党的态度来看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继续局限在行动党的小圈圈思维里,这个小红点将飞不出李光耀的红色箱子。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