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迷思,PAP的困境2:
选区划分,利多利少,边际效益递减?
选区划分、检讨,一直被认为是人民行动党保护、维护政权的手段。尤其是利用集选区,顺路带几个新人进入国会。好处是制造冗员市长,兼职议员,挂羊头卖狗肉为民服务?
这个制度,对于小党,尤其致命,哪里找一组候选人,参加集选区竞选。当初设立的时候,只留下不到10议席作为单选区,其余都是集选区议员。虽然每一次大选,都有30%、40%选民投反对党,基于这个设计,的确让行动党获得几乎90%议席。
但是,选区划分,集选区制度,面临效益递减的问题。当初认为,只要把选区画得像马林百列那样,就可以高枕无忧。哪里知道,一个集选区被突破,又多一个被突破,变成不管怎么划分,都有风险,效益递减中。
效益递减,用黄循财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确保,行动党一定能够做回政府。因此,这让人同情选区划分委员会,如何做到让选民觉得公平、合理,而又不出现效益递减的危机。
调查指出,有26.8%选民,还没有决定选谁。虽然现在的精算、资料比以前丰富,但是,人心难测。怎样划分,都有一定风险,如何避免效益递减,或者降低递减速度。这是科学,又是人心,心理预测。这一次的划分,运气会落在谁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