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者有其屋到可负担组屋,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有本难念的经?
以前,拿到新组屋钥匙,心安了。心存感激,居者真的有其屋,虽然,设备设施不如现在,愉悦之情还是表露出来。市场机制后,组屋变成可负担组屋。既然变成可负担,就很可能有人负担不起,政府就通过津贴、援助把它变成可负担。
几家欢乐几家愁,以前是欢乐的多,还是发愁的多。现在呢?欢乐多还是发愁多?以前,组屋被认为是廉价屋,尽量做到人人负担得起。现在的市场定价,考虑负担性,已经不是廉价组屋。老一辈获得组屋的人,似乎居者有“小金库”,套现就能赚一笔;不然抵押给政府,缩短组屋年限,也可以得到一笔养老金。
以前,不叫可负担组屋,新加坡人却觉得负担得起。现在,名为可负担组屋,国人反而觉得压力重重。市场竞争,讲究成长,推高房价,也推动GDP。因此,人均年年增加,房价也步步高升。这叫成长,还是发展?
报道说,70%转售组屋是可负担,那么,就有30%变成不可负担的组屋。以前,转售组屋,红利不多,尽量做到可负担范围,因为,当时人均还没有达到世界级。现在,人均比发达国家还高,百万组屋已经常态化。但是,贫富悬殊无法解决,当然出现,中下层人们焦虑的负担问题。
报道也说,百分四十的国人,永远无法取得财务自由。这当然和贫富悬殊有关。政府如何津贴、援助,让更加多国人获得财务自由?如果经济上不可能取得自由,在政治上,在选举投票时,有可能取得自由吗?
组屋转售价高,政府认为是心理因素。国人认为组屋价格还会一路上涨,因此,房价居高不下。事实上,政府也警告国人,99年后,组屋房价归零。一个未来价格是零的组屋,为何还压不下房价?我们如何衡量新加坡人的心理因素?为什么买家不相信,不信任组屋归零的警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